倏忽温风至 因循小暑来
发布时间:
2024-07-06
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
暑,是炎热的意思,小暑为小热,还不十分热。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,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,民间有"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"之说。我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。
“一候温风至;二候蟋蟀居宇;三候鹰始鸷。”《诗经·七月》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“七月在野,八月在宇,九月在户,十月蟋蟀入我床下。”
一候:温风至
指小暑日后,风中都带着热浪。
二候:蟋蟀居宇
蟋蟀居宇指,五日后,由于炎热,蟋蟀离开了田野,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。
三候:鹰始鸷
鹰始鸷是指,再过五日,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。
进入小暑以后,由于天气炎热,人们出汗多、消耗大、湿气重,容易出现周身乏力、脾胃不和、手足水肿等症状。所以在饮食方面应多吃一些解暑、健脾的食物。一些地区有小暑吃藕的习俗。莲藕富含蛋白质、淀粉、维生素、铁、铜、钾、膳食纤维等补益成分,不仅营养价值高,而且有健脾止泻、清热凉血、补血生血等功效,小暑食用还可去除暑热、帮助睡眠。此外,用荷叶煮粥也是不错的选择,荷叶性平,味苦涩,有解暑热、清头目之功效,荷叶粥是夏天极佳的解暑食品。小暑是黄鳝最为肥美、价值最高的时候,民间有“小暑黄鳝赛人参”之说。黄鳝性温味甘,具有补中益气、补肝脾、除风湿、强筋骨等作用,小暑时吃黄鳝,不仅是享受当季的美味,而且对身体也有很好的滋补作用。
依照中医的观点,春夏养阳,冬病夏治,三伏天也是养生进补的重要时机。在江苏徐州、安徽萧县、上海奉贤等地,就有伏天吃羊肉的习俗,伏天吃羊肉以热制热,可以排汗排毒,祛除湿气和冬春之毒,是以食为疗的典型代表。所以民间就有“伏羊一碗汤,不用神医开药方”的说法。上海奉贤区庄行镇在每年的三伏天都会举办伏羊节,三伏天吃羊肉喝烧酒的习俗在当地已有600多年历史,羊肉烧酒食俗也已被列入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。
暑,是中医六邪“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”之一,很容易引起疾病。小暑时节,面对炎热酷暑,我们要顺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,在饮食及生活起居方面都需要多加注意。夏日炎炎,冷饮雪糕虽然诱人,但也不可多食,以免寒气入侵不能排出。在剧烈运动后不宜饮用大量冷饮,也不要冷热饮食交替入口。还有洗冷水澡、直吹空调等习惯,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。此外民间有“冬不坐石,夏不坐木”之说,夏天气温高、湿度大,露天的木制椅凳经过雨淋含有较多水分,再经太阳一晒,便会向外散发潮气,在上面久坐会诱发痔疮、风湿和关节炎等疾病。
作为炎热潮湿的长夏之始,小暑有着重要的预警作用,提醒人们为即将到来的伏天做好准备。古往今来,平民百姓用俚俗谚语总结生产生活经验,为平安顺利度过暑日贡献了民间智慧;文人雅士的诗词歌赋,则描绘了消暑纳凉的雅趣。“树下地常阴,水边风最凉”树下水边固然是闲坐避暑的好去处,然“散热由心静,凉生为室空”更是难得的心境。
推荐内容
分享到